烧伤、烫伤是一种突发性的、不可预测的疾病,可以使机体出现一系列连锁应激反应,不仅使患者身体外貌受到破坏性改变,还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
引起烧伤、烫伤的因素比较多,常见的因素主要有热性物质、火焰、化学烧伤、电烧伤、放射性烧伤。伤口感染轻者伤口不愈合,重者病菌向深部破坏,可能需要后续植皮,皮肤失去屏障,又会引起失水、疼痛等一系列反应,更严重的甚至造成全身性感染、败血症或是死亡。创面的良好覆盖和处理是治疗的中心环节。
其次,烧伤患者所经历的疼痛被认为是所有疼痛中最剧烈的,疼痛感在换药时尤其强烈,剧烈疼痛会加重患者烧伤部位的缺血、缺氧和水肿症状,增加患者的心肺负担,降低肺的顺应性和通气功能,抑制胃肠道功能,增加患者抑郁、烦躁的发生风险等,因此创面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本案例通过脂质水胶体敷料、水胶体敷料等新型敷料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1例浅二度烧伤创面,促进了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保护了创面的神经末梢,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感染的发生,促进表皮生长及加快创面愈合。
案例回顾
患者女性,22岁,于2023年4月15日不慎被开水烫伤大腿外侧,烫伤面积约为4%,局部明显红肿,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创面基底红润,渗出液较多,为黄色透明液体,无异味,周围皮肤伴有轻微肿胀,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疼痛评分为6分。
4月17日评估创面后以络合碘清洗,用注射器在水疱的低处将水抽吸干净,使疱皮与基底贴合,尽量保留水疱的疱皮完整。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用无菌纱布将水疱轻轻沾干,将脂质水胶体直接覆盖在创面处,边缘超出伤口外缘1cm,保护周围易损皮肤。对于外缘散在破溃创面给予水胶体敷料(透明贴)进行保护,促进上皮生长。外层以棉垫覆盖,并以弹力绷带包扎,根据患者的渗液量决定更换频率,约3天左右更换1次。
4月21日患者创面明显好转,部分表皮生长完好,创面渗液少,无异味,疼痛明显减轻,疼痛评分为4分,周围皮肤恢复正常,无红肿。因患者活动后大腿根部绷带有少许松脱,患者自行黏贴透明敷贴,导致表皮出现张力性水疱。取下敷料后,以络合碘消毒皮肤,抽吸水疱内的积液,使疱皮与基底贴合,再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并除去坏死皱缩表皮,暴露的创面用纱布沾干后喷洒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再用脂质水胶体覆盖外加纱布包扎,水疱处以水胶体敷料保护。外层消毒纱布厚2~3公分,再以弹力绷带固定,嘱患者3日后来换药。
4月24日患者创面进展顺利,部分表皮已愈合,疼痛明显减轻,疼痛评分为2分,仍以生理盐水清洗皮肤,破溃未愈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洒,再以脂质水胶体覆盖,外层以纱布固定,同上法包扎。
4月28日患者创面已基本愈合,呈粉红色上皮化样,为保护新生上皮组织,创面予以生理盐水清洗后,无菌纱布待干,水胶体透明贴敷料覆盖粉红色部位。
总结与讨论
本案例应用贝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脂质水胶体敷料覆盖创面的换药方法,去除敷料时创面湿润,脂质水胶体敷料不粘伤口,不破坏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创面出血少,患者未感觉明显疼痛,接受度高,创面恢复满意度高。
换药时的疼痛是烧伤患者难以忍受的事情,尤其是到了后期,肉芽创面形成后,新生的感觉神经末梢在换药时受到刺激,这种疼痛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脂质水胶体敷料不粘伤口的特性可极大地减轻换药时的损伤及疼痛,符合人性化医疗护理理念。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无痛技术,无痛换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终上所述,创面的愈合基于上皮细胞的繁殖增生,而细胞的繁殖需要维持细胞生长的特定环境。脂质水胶体敷料对创面的愈合作用已经临床广泛证实。我们将脂质水胶体敷料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应用于烧伤创面,能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效,对促进创面愈合、控制感染、减少瘢痕形成,具有明显的效果。虽然脂质水胶体敷料较传统油纱费用高,但其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有效结合可加速创面愈合,缩短病程,也相对减轻了费用,特别是脂质水胶体敷料减轻换药时的损伤及疼痛的优点已越来越被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接受,此方法值得推广。
知识链接
常见的致伤因素:
1.热性物质
主要是由于热油、热水、热蒸汽烫伤等,可引起皮肤损伤,从而出现烧伤、烫伤。
2.火焰
火焰可以直接烧伤皮肤,引起皮肤的损伤。
3.化学烧伤
主要是由于强酸、强碱、部分化学性物质等腐蚀皮肤,可能引起烧伤、烫伤。
4.电烧伤
主要是由于直接的电流损伤和电弧损伤,引起局部皮肤烧灼,从而出现烧伤、烫伤。
5.放射性烧伤
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紫外线烧伤,也可以是放疗过程中放射线引起的皮肤烧伤。
此外,冻伤虽不是高温引起的皮肤损伤,但是,冻伤引起的皮肤病理生理表现与烧伤、烫伤类似,故冻伤者可参考烧伤进行处理。而烧伤烫伤按照三度四分法,分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建议根据具体分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